来源时间为:2022-12-22
2022年10月,北京房山,周口店遗址/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前序
2022年国庆期间,地铁 轻轨 公交换乘,下车后徒步,至房山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。正值博物馆闭馆整修期间,热情的门卫大爷为我指点了遗址公园的方向,于是我将肩上的双肩包略微调整,迈开步子继续前行。
不多时,至一座路桥。行至桥上,眼前的景象阔然开朗,驻足观察,桥下呈现生机勃勃的草滩湿地风貌,疏密有致的草间,清流徐徐,奔流不息地拂过圆润的卵石,流向远处不知名的地方……而此时心中也思绪万千,世界上诸多古老的文明起源,哪一个不是归功于孕育了生命的长长短短的河流?也许眼前这条看似微不足道却可可爱爱的小河,即是周口店的母亲河吧!
过路桥后,公路一侧是零星几家沿街叫卖的临时摊贩,另一侧是开阔的市民休闲广场。再前行不远,经过火车岔道口,左前方有一尊巨大的、被人群簇拥着留影的北京猿人雕像,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,方才放缓脚步,轻舒了口气。眼前即是历史书中重要的一课——周口店“北京人”遗址。
休闲广场影壁
周口店遗址“到此一游”
一、遗址公园简介
周口店遗址,位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镇龙骨山,诞生于约50至70万年前,共发现不同时期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、人类化石200余件、石器10万余件,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等,堪称人类化石宝库,是古人类学、考古学、古生物学、地层学、年代学、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、综合性研究基地。
1961年,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1987年,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;2021年,周口店遗址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
人类文明之脉源:周口店
周口店遗址北京猿人雕像
国保牌(1961,国一)及遗址公园铭牌
二、考古地点及园内景观
1、猿人洞
猿人洞(第1地点),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,发现于1921年,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,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中断,解放后恢复工作。几十年来,主要发掘了堆积的中段,从中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(代表40个古人类个体)、上万件石器,数层灰烬和近200种动物化石,是迄今世界上同时期遗址中材料最丰富、最全面、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,在科学研究及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地位。
据考证,从大约五、六十万年前起,“北京人”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大约20万年,“北京人”的遗骨、遗物、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、洞外流入的泥沙,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地填充起来,形成巨厚的堆积层,其范围东西长约140米,南北宽从40米到2米不等,厚40余米,共分13层。
1959年北京猿人下颌骨发现处
2、山顶洞
山顶洞,是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。洞穴分为入口、上室、下室和下窨4个部分。据发现,山顶洞洞口向北,高约44米,下宽约5米。洞穴的东半部为上室,在上室的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,底部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,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。洞穴的西半部为下室,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,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,说明下室是葬区。下窨在下室深处,是一条南北长3米、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,在此发现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,推测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“陷阱”中的。
1966年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处
3、鸽子堂
鸽子堂,因常有鸽子栖息而得名。北墙为石灰岩,早年开山取石烧石灰时,在北壁东部炸开了两个小洞,洞顶和南墙都是含化石的坚硬的角砾岩。1928年发掘第1地点时,将该洞的西端与第1地点贯通,先后于1930、1931年在此发掘。最大的收获是在此发现“北京人”的锁骨、顶骨、下颌骨等化石及许多用“石英和绿色砂岩所制的粗糙石器,共有4个文化层,其中含有“北京人”用火的遗迹,包括大片灰烬层。特别重要的是还有一段紫荆木炭,其时代与第1地点一致,为中更新世。
4、东坡发掘区
“东坡”发掘区,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一部分,1930和1958年,曾两次发掘过。为配合多学科综合研究,1978-1982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。此次发掘区东西长约20米,南北宽16米,面积320平方米,深度为7米;所挖的堆积,相当于遗址的第3至第6自然层,除第4层为灰烬外,其余几层为异常坚硬的角砾岩;此次发掘的出土物十分丰富,内容包括哺乳类、爬行类和鸟类的化石、石器,以及由烧骨和灰烬为代表的人类用火遗迹。
5、顶盖堆积
顶盖堆积,高出现在的坝儿河河床60米,堆积物主要为砾石层和砂层。1937-1938年发掘,在此出土有原鼢鼠、竹鼠和裴氏大灵猫等动物化石;时代为早上新世。
6、其他挖掘地点
第2地点,于1921年发掘,原为2米厚、15米高、南北走向的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红色胶结土,含钙质结核。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仓鼠、中国鬣狗、犀牛、肿骨大角鹿、李氏野猪等;时代为中更新世。
第3地点,1927年发现,1933年系统发掘。是一个东西向的裂隙堆积,长约8米,宽不足4米堆积物为角砾岩。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鼢鼠、豪猪、貂、猪獾、虎及北京斑鹿等56种哺乳动物;时代为中更新世。
第4地点,是一处南北向的洞穴-裂隙堆积,堆积物主要为黄色砂质粘土。1927年发现,1937-1938年进行正式发掘。获得石器和古人类用火的证据灰烬、烧石及烧过的朴树籽以及豺和鹿的化石;1973年又在此发掘,获得古人类前臼齿1枚,这枚牙齿发现于第4地点堆积物向新洞的延续部分。发现动物化石40多种,包括猕猴、鼢鼠、熊、三门马、李氏野猪、赤鹿、葛氏斑鹿等。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,与第1地点的上部堆积相近。1967年,在第4地点北侧发现另一与其相通的小洞,后来称其为“新洞”。“新洞”本身的堆积物大部分是静水沉积,未发现化石和人类遗物。
第12地点,该地点是1933年发掘第3地点时发现的。第12地点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柱状的溶蚀坑,填充物为红色砂砾。出土的动物化石有22种,包括似维氏狒狒、剑齿虎、似德氏后裂爪兽等。时代为早更新世。
7、山神庙
山神庙,原为当地百姓修建,用于供奉山神。二十世纪30年代,在周口店发掘并修建办事处时,将庙中的壁画改绘成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场景。新中国成立后,山神庙被用于存放发掘工具和临时标本库房;二十世纪90年代后,经简单布置,多次被用作野外工作和发掘的住所,如1996年的中法合作项目、2009-2015年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等。
8、科学家纪念园
科学家纪念园,是杨钟健、裴文中、贾兰坡、尹赞勋、周明镇、吴汝康等科学家的陵园。他们不仅在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而且也为遗址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科学家们在此挥洒过青春与汗水,如今更与这里的青山碧水永远融为一体。科学家纪念园,不仅是对故人的纪念,更是对后人的鞭策。
9、模拟考古挖掘区
10、科普体验馆
互动体验区
席地而坐看3D科普影片
《延寿长相思》:安康博物馆馆藏秦汉瓦当展
11、观景台风光
12、岩石水景
13、休闲广场
14、采摘园
尾声
参观完毕,出遗址公园,在三五孩童的围观和期待的目光下,街边一隅的当地大叔熟练操作着他的改良版爆米花机。在童年的记忆里,这是一种令人既欢喜又害怕的神秘装置。
步行至车站前,仍要途经周口店遗址博物馆。秋日斜阳下,工人们还未收工,其中的两位悠然地行走在博物馆高高的屋顶上,在夕阳的余辉中变成两个微小的剪影;街道周边此时似乎笼罩着一片静谧而详和的氛围。
自早出发,午前到达,至傍晚结束游览,身体略感疲惫,心情却愉悦而美好~